徐文哲 Hsu Wen Che

從事陶藝三十餘年,長期追求器物的雅致與實用,將對薄胎的喜愛,呈現在壺的創作上。薄胎壺輕巧,出水流暢,斷水俐落,讓持壺泡茶的人能夠藉由輕慢與細緻的動作,達到內心平靜。徐文哲讓不上釉的陶坯,經過窯火的淬鍊,燒製出自然質樸卻又不俗的經典柴燒作品。

二十五年來,徐文哲製作薄胎壺的初心,始終如一。他想法是,壺要輕巧,胎體要薄、外型要簡潔俐落,通常也不上釉,而改取泥漿水面上的薄層泥水,噴於壺表面,讓其產生細微的亮光。為了實用性,壺身要寬大可以容納更多水量,壺蓋內壁要長能預防注水時滑落,手把、壺鈕要設計為中空才不燙手,大手把或提樑好方便拿取。他也認為壺的外型無須太有個性或太強眼而搶了茶的風采,所以特別關注壺整體外型的線條美感,要清晰、流暢、明確,特別是壺蓋與壺身無縫隙地緊密結合。此外,薄胎壺在視覺與觸覺上已能引起謹慎心,更設計小且窄的壺嘴,讓出水量少且緩慢,使用者的注水動作也跟著緩和些。作品的每一個細節設計,都有徐文哲對於執壺輕巧、好操作、貼己之心的考量。

 

徐文哲的薄胎壺,不論是球型、筒型或竹節造形,每一把壺、每一個細節都由他親自拉坯、修潤。因為是薄胎,壺嘴、手把等與壺身的黏合工作是重點,需要保持全壺一致的厚薄度,才不至於在窯燒過程中因土坯相互拉力不平均而壞損。因此製壺的當下,需要沉穩、精準、堅定、平心靜氣的心與手勁,全神貫注於每一細節,同時他也會特別關照使用時的便利性與視覺上的美感。他的每一把壺看似樣版出身、變化不大,但都有同樣精準的設計感、熟練穩定的製作技巧、一絲不苟的完整細節與直率純粹的美感表現,仔細端詳,每一把又都有不同的線條、不同的弧度、不同的肩線等細節變化,有引人探索的興味。

【經歷】

1960年 桃園出生

1978年 復興美工雕塑組畢業

1985年 接觸陶藝創作

1989年 作品獲台北市立美術館美術獎雕塑類優選並獲典藏

1989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第三屆陶藝雙年展「靜觀其變」、「迷失的文化」作品入選

2009年 台北101-徐文哲作品展

2010年 台北101-徐文哲柴燒新作發表展

2012年 新光三越-徐文哲柴燒新品展

2013年 新光三越-徐文哲柴燒個展

2015年 新光三越-徐文哲超薄壺新品展

2016年 新光三越-徐文哲柴燒個展

2017年 新光三越-徐文哲柴燒個展

2017年 新光三越-徐文哲紫砂超薄壺新品展

2022年 壺意堂陶瓷美術館-靜雅凝光-徐文哲薄胎壺個展

1 / 4